声明:本文来自于微信公众号全媒派(ID:quanmeipai),作者:腾讯传媒,授权转载发布。在所有听起来比较无聊的事情里面,法律可能是最有的聊的话题之一。提到法律,首先进入脑海的可能是那些严谨的条文
顺晟科技
2021-07-07 10:15:50
76
声明:本文来源于微信微信官方账号全媒体集团(ID:quanmeipai),作者:腾讯传媒,授权转载发布。
在所有无聊的事情中,法律可能是谈论最多的话题之一。
说到法律,首先想到的可能是那些严格的规定或者充满敬畏。然而,之所以有一些关于法律的讨论,是因为法律作为一种社会规则和工具,可以用来规范和解释每天发生的许多惊心动魄或奇妙的事情。
法律不是的,但每个人都需要知道一些法律。
40岁的律师安祥(音译)在腾讯新闻上谈论法律已经有一年多了。他的知识涵盖了从各种极端杀人事件到父母之间的矛盾纠纷,从法律常识的普及到具体案例的分析等热点。
在普法视频的镜头中,一米九的安祥总是穿着笔挺的西装,侃侃而谈,给人一种律师特有的安全感。离开镜头时,他有时会出现在自己内容的评论区,与好奇的网友隔空对话。
十多年来,安祥从事公务员工作,参与法律援助。现在他在北京经营一家律师事务所。
同时,他还积极参与面向大众的普及活动,2020年成为腾讯新闻的知识官。在自媒体和短视频不那么繁荣的时候,他经常以法律嘉宾的身份在央视、北京电视台等媒体法制节目中进行普法。
安祥认为,成为普法创作者的意义不仅在于提高自己的声誉,更在于通过媒体发声,帮助社会更好地发展。
那么,作为地球上最有争议的专业人士之一,律师是如何创作知识型内容的呢?本期,全媒体集团(ID:quanmeipai)发布了与腾讯新闻知识官、北京德祥律师事务所主任安祥的对话,了解有温度、有态度的职业律师如何做好普法工作。
安祥律师普法视频。图片来源:腾讯视频
以下是安祥律师的口述内容。
我只想做点什么
1999年,我进入大学法律系一年级。说实话,我在学校的成绩一般,完全享受大学生活。我去了足球、篮球、登山等社会组织。其实认真学法律应该是在工作。
毕业后去了西城区司法局。2003年10月1日,我国开始实施《法律援助条例》。我觉得我还是有正义感的,所以找到这样一个直接维护公平正义的渠道,我很激动。我一点也没有夸张,而是真的很兴奋。我觉得这样更符合我自己做法律的初衷。
我去找领导申请能不能去法律援助中心,因为法律援助中心是事业单位,我是政府公务员。一般只有人想从事业单位转到公务员,没有人想从公务员转到事业单位。而我是后者,一部奇葩。
法律援助是为经济困难的人提供免费的法律帮助。我跟领导说,你不能把我变成职业编辑也没关系。我只想做点什么。
后来领导很感动,就真的把我放到了法律援助中心,保留了我的公务员身份。份工作是在法律援助中心一线接受咨询,几个月后开始承接一些法律援助案件。
2004年1月至2011年。在这个过程中,办理了很多案件,很多负责法律援助的人也逐渐知道西城司法局有个安祥,生意还不错。
2014年辞职下海开了自己的律师事务所,成为社会上的专职律师。
这与原著的性质不同。以前我拿纳税人的工资,做固定的事情。我不用担心别的,我只需要把生意做好。但是,作为律师事务所,既要解决生存和发展的问题,同时也要处理好律师如何执业的问题。
在这一点上有很多选择。应该选择什么样的道路?这是我开律师事务所时问自己的个问题。
我希望我能对得起这个世界
最后,我的选择是,不仅要让律所有活力、有发展地运行,让更多的律师进入我的律所,让大家改善生活,还要引导律所的整个方向朝着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方向发展。这不仅包括在收费案件中做一些事情,还包括在公益案件中做一些干净的事情。
也许一个人会因为在一定时间内不谈德行而收获很多,但是如果这个行业的人这样做,那就完了。
至少到现在为止,我认为我不需要这么做。很多人更信任你,是因为他们的正义感,因为他们有所作为,却无所作为。换句话说,如果一个律师没有底线,可以对对方为所欲为,这样的合伙人值得信任吗?
有些事情还是需要有界限和底线的,其实所有行业都是这样。如果每个行业的人都追求短视的利益,不考虑对整个社会的影响,最终的结果就是这个行业的壁垒会变成互相伤害的资本。
所以到目前为止,我没有办理过违法欺负对方的案件;有些客户认识我,带着钱来,我不接。我不一定需要每个律师都像我一样选择。我做了自己的选择。我希望我能对得起这个世界。
有空闲的时候,我会指导你多做一些公益案例。当一个组织承担了社会责任,它就有了更多的能量。
开办自己的律师事务所已经是第七年了,从人员和业务量的增长、收入的增加、对公益的坚持,一直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我觉得和事务所——的定位有关系,不仅希望能改善人们的生活,还能让人们有一个奉献、热情和社会责任感的平台。
应该允许律师为“坏人”辩护
保持职业道德是职业要求,但同时作为一个人,也要保持本色,不能随波逐流。
如果我告诉你我对“强奸幼女”一案不认罪,你会不会立刻觉得自己在你面前像个动物?
作为一个正常人,我肯定会有这种反应,但作为一个律师,到现在,我还是会堂而皇之地说,应该允许律师为“坏人”辩护。因为判断本身就是判断这个“坏人”是不是真的坏人,如果省略这个程序,对大家都不公平。
当然,律师代理这么多案子,可能会陷入人身危险。虽然以我的体型直接威胁我的人不多,但是其他一些当事人看到我就害怕(哈哈)。
有一次,我处理一起土地承包权纠纷,和对方谈判。对方是个小黑社会。一个有很多马仔的老板,非要逼我们签“不平等条约”。当事人一定很害怕。我给当事人加油,说从法律上讲,对方不讲理。原来的协议对当事人保护的很好,所以对方强行更改合同。
当对方最后发现我们没吃这一套的时候,一个小男孩站起来说,如果你们今天不签字,就把你们的车开走。我只是看着他说:“你要去哪里?”埋在郊区?你算算这件事有几十万的纠纷,你把我们五个人埋了值得吗?
聊了这么一会,大哥一点都没吃,马上开始拉着我的手,和蔼地说:“安律师,你得帮帮我们。对我们来说也不容易。”
更多的时候,一些当事人是带有攻击性的,这是一种“诡计”。
有很多诉讼和职业病
当律师的时候,经常上法庭,或者看到社会上负面的东西。每天,你都面临着坏人和坏事。你基本上没有被要求做好事。尤其是有时候很容易把客户的事情当成自己的事情,所以有时候会陷入负面情绪。
前段时间我处理离婚纠纷的时候,夫妻本该是一片森林里的鸟。结果我离婚的时候,他们没有分头飞,而是射出毒箭。这让我感到很难过。
有时候感叹世间的恶,人的心中的恶,会有一些失望和失落,甚至短时间内会有一点软弱,这在法律上是没有的。
法律上,事实和证据处理得很好,辩论的口才也不比别人差。这是工作,但没有感知和感觉就不能工作。当你静下心来,让你的感情在你的心灵中自然流淌,就会有一种悲凉的色彩。
我觉得职业病的问题还是和大家的做法有关。一个职业肯定会带来这个职业的色彩,甚至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你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美好的事情会有很多,也有消极的事情,所以我们要时刻清醒地看待自己。
不要把工作中看到的世界当成整个世界,不要把看到的概率当成真正的客观概率。
律师为什么要创造知识?
早前我讲了很多作为律师的故事和价值观,那我为什么在做律师的同时选择做一个面向社会的普法创作者呢?
一方面对我的事业确实有好处,会带来社会知名度。我一点也不害怕承认这种实际效果,非常乐意承认。我觉得这是当律师有一定能力的时候,人们知道你是一个好律师的必然过程。
有人在流量上花钱,但我还是有自己的标准。我不在交通上花钱。不管最早是什么时候在微博,什么时候去电视台做客,现在和腾讯新闻的合作,包括平时一些大媒体的采访,都是不花钱买的,基本都是口碑。
另外,从理想的角度来说,我可以通过媒体说话,这样我的意见可以对这个社会的发展有所帮助,这是我真正感受到的。
以2018年高铁占座事件为例。我应该说我最早会在面试时被拘留。
当时一名男子躺着坐在高铁上部,很多网友说,这不是违法吗?你不应该受到法律的惩罚吗?
媒体记者采访我时,我说铁路各部门都配备了铁警,铁路警察也有执法权,甚至有执法义务,必须依法执行。在这个过程中,我还引用了《治安管理处罚法》条款:扰乱公共秩序的拘留和罚款。
相信这样的回答,应该会对铁路部门原有的执法理念产生很大的影响。这一事件的结果是当事方被直接拘留。此后,几乎所有无端占座的行为都被直接拘留处理。
所以,霸权看似众多恶行中的一件小事,但对人们心中公平感的建立还是有很大影响的。
不是每个人都会遇到杀人放火这样的大事件,但他们是否能感受到公平正义和法律在他们身边的作用,其实影响着人们对法律的信任。
如果每个人都相信法律和正义是可以做到的,那么每个人自然会做更多的好事。如果他们都杀人放火烧了金腰带,修桥修路没有尸体,谁来做好事?
“高铁霸座”事件让我觉得一件法律知识能对社会产生如此大的影响,所以希望通过媒体和平台让自己的声音被听到,帮助大家避免对法律的一些误解。
输出内容时,需要表达态度
有网友说,安祥更大的特点就是能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判断。
对我来说,有必要表达我的态度。作为一个输出内容的人,没有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就没有存在的必要。我只对法律负责,而不是让每个人都听。我不想所有人都同意我。
当我次提出我的观点时,人们会想:“嘿,这个律师站着说话很容易。”第二次和第三次,更多的人会同意我的观点。这个变化是有过程的,所以要虚心接受。
至于解释的准确性,可能跟我一开始在法律援助中心做了很多年的一线法律咨询有关。做好法律咨询是最难的,需要随机应变。
我觉得律师应该有一定的社会经验,有比较全面的视角,有深入思考的习惯,这样才不会特别冲动和单薄地看待一个问题,而不会只以你自己的日常规律来看待问题。
举两个例子,一个是去年包的例子,那个女孩刚刚超过14岁。在当时,如果她超过14岁,并且没有违背女方的意愿,那就不是强奸。另一个是14岁以下未成年人实施的极端暴力犯罪,根据刑法规定,14岁以下不能定罪。
当时我在腾讯新闻写了一个简短的内容,说这两个14年的标准已经成为亟待讨论和解决的问题。
安祥律师在腾讯新闻发表了他对14岁标准的看法。图片来源:腾讯新闻APP
2021年,调整了“两个14岁”的标准。一是对14岁到16岁之间有照顾责任的人有单独的性惩罚条款。另一个是12到14岁。如果不良行为导致他人受伤或死亡,也要追究刑事责任。
我觉得我做的普法和评论事件的法律分析,可能不会直接改变什么,但是起到了发声的作用,相信会有影响。
我想做一名普法律师,而不是一个懂法律的媒体人
也有网友问,其实在社交活动中可以推广的点也差不多。作为创作者,会有疲劳吗?
其实我到现在也没有这种感觉,因为法律包罗万象,还有很多话要说。而且,法律是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有着新的问题和新的方法。作为一个法律人,你不明白你说了什么,但你愿意再谈一次,你不会在这个过程中感到无聊。
事实上,我不需要重复公众法律知识的重要性。维护社会生活权利的底线是法律,行为的底线也是法律。你不知道你能做什么,你必须做什么,你不能做什么,所以你不能活得很好。
社会的发展决定了无论是从宣传推广的角度,还是从用法律思维影响社会的角度,都要跟上媒体发展的步伐。我在传统媒体,受众以中老年为主。现在如果和腾讯新闻合作,中青年受众会更多,他们都是我普法的对象。
我也喜欢录视频的方式,这是我个人化的东西,我可以自由应对,正好符合大家现在收集信息的习惯。人们更立体地接收更丰富的信息有什么不好?
当然,有些平台太快餐化,甚至没有时间把一件事解释清楚。它们必须被泄露,这将失去法律知识的严谨性,甚至导致误导。这是不能接受的。
每个人养成沉下心来认真获取信息的习惯是对的,但越早越好,尤其是法律。
说到视频,有人问,近两年像罗翔这样的普法内容创作者特别受欢迎。我会期望成为像他一样的网络名人普法吗?
我不指望在网络名人中成为一名法律从业者,这可能会对整个工作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比如,我带着人气走在北京的大街上,有时候被人认出来就觉得不知所措。我真的成为了像罗翔这样的名人,疫情结束还要戴口罩,很头疼。
希望大家知道的是,这位律师有温度、有态度、有敬业精神,而不是靠媒体效应和流量生存。
我也希望做一个被别人熟知的好律师,而不是一个懂法律的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