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多多广告业务?超越腾讯百度 京东拼多多进入互联网广告收入前三名
原创 深响 深响 ️深响原创 作者|吕玥曾在上季度预告将“继续承压”的BAT三巨头,广告增速均同比减少了10%左右;搜狐、陌陌等多家公司的广告收入已来到负增长30%的水平;去年还因社交广告而获得利
顺晟科技
2022-10-01 08:49:19
271
互联网上医疗赛道的“老龄化”趋势不可阻挡。CNNIC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6月,我国在线医疗用户规模已达3亿,较2021年12月增长196万,占全部互联网用户的28.5%。
无论增速还是渗透率,互联网医疗都慢了很多。即使与两年前相比,互联网医疗用户数量也只增长了不到9%,使用率下降了近一个百分点。从用户规模来看,疫情并没有促进互联网医疗的爆发,反而给其带来了不小的阻力。
赛道上的选手也不好过。一方面,亏损难以解决,成为IPO拦路虎。中心科技和微医深受其扰。已经成功上市的丁当健康、智云健康也是一波三折;另一方面,销售药品和设备仍然是互联网医疗玩家的主要业务,在数据和技术上仍然难以实现。
于是,这些玩家背后的互联网巨头变得更加谨慎。从砸钱的角度来看,最擅长投资的腾讯今年在医疗赛道的投资动作明显减少,更倾向于医疗设备、生物技术等硬技术领域的投资。阿里JD.COM更侧重于战略合作,没有收购外部股权的大动作。
今年业务萎缩是大厂商的主旋律。一个很难赚钱,很难融资,很难进入股票时代的赛道,显然是没有吸引力的。巨头们对互联网医疗的态度正在改变。对于互联网医疗的盈利能力,他们短时间内并没有太大的期待,但是对于医疗技术或者说互联网医疗的长期颠覆,他们还是抱有坚定的信心。
卖药还是主线。
近两年玩家在医疗赛道上的战略重心调整为两个方向,一个是医疗数字化、智能化,比如药企、医院SaaS服务,另一个是医疗硬技术,比如医疗设备、生物技术。
由于互联网医疗过去一直被诟病卖药,互联网医疗玩家希望摆脱卖药的标签,向医疗服务和数字化靠拢。比如平安健康、京东健康都推出了家庭医生服务,阿里健康为药企定制了数字营销服务。
从财报来看,这种战略转变和业务投入有一定效果,玩家的数字和科技属性得到了增强。财报显示,2022H1,京东健康在线平台、数字营销及其他服务收入增长46.2%,知云健康医院医疗用品及SaaS收入增长157.4%。
但目前实现医疗数字化的主要方向是企业营销,仍然与销售药品、设备、检测服务密切相关。虽然一些玩家使用数字化、智能化和SaaS词汇来包装他们的业务属性,但重要的收入组成部分是设备和药品的销售。
大家都想扩大卖药以外的收入,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卖药仍将是互联网医疗玩家的变现主线。
一是药品等医疗用品迎来更多利好政策,市场在扩大。从政策上看,扩大网上售药范围,支持互联网医疗一体化服务,完善结算模式,逐步将互联网医疗纳入医保体系,是长期趋势。
尤其是更多的处方药和医疗用品进入线上渠道,成为互联网医疗玩家业绩增长的主要动力。财报显示,2022Q1阿里健康自营医药业务收入同比增长35.5%,2022H1京东健康销售医药保健品的商品收入同比增长48.6%。
二是头部平台推动医药O2O渗透率持续提升,线上买药用户群日益壮大。美团、饿了么、JD.COM到家等本地生活平台都增加了同城送药业务。要么是合作药店的规模迅速扩大,要么是自建药库
从需求端来看,即时送药服务正在成为年轻人购买药品的核心渠道。一旦即时配送玩家掌握了线下药店的规模优势,就能快速提升送药的销量。鉴于市场的持续爆发,资本的目光不会转移,更多的资源和资金会加码,这也将带动医疗O2O赛道的快速增长。
B端的情况更乐观
虽然卖药会是互联网医疗很长一段时间的主要商业模式,但不代表没有其他场景。如前所述,B端数字化、智能化其实是在向互联网玩家释放更多的机会。
宏观上,药企、药店、医院作为互联网医疗场景的三大主要B端角色,正在享受更多互联网和数字化升级的红利,主动向互联网医疗玩家和平台靠拢。
一是来自政策面的放松和鼓励;第二,来自平台的全面战略支持;第三,来自内部运营、管理、销售的数字化升级需求;第四,从终端消费习惯的改变。
对于互联网医疗玩家来说,更多的机会正在B端大场景中涌现,商业变现越来越被看好。
第一,数字化管理和销售的需求增加。药企方面,疫情和政策刺激了营销方式的数字化改革。很多中医、保健类药企对短视频、私域营销的需求非常强烈;在医院,传统的问诊和治疗模式效率低下,数据无法自由流通;药店方面,接入线上到线下寻找同城近场增量很正常。
根据艾瑞咨询的预测数据,2025年中国医疗SaaS市场规模将达到177亿元,规模增速将保持在30%以上。从智云健康、阿里健康等玩家的收入数据来看,医疗SaaS服务得到了众多药企、医院、药店的认可。
目前医疗行业数字化程度不高。随着平台玩家赋能工具的全面提升和产业数字化升级意识的不断加强,未来整个医疗行业的数字化规模将会有一个大的飞跃。
其次,非医疗大中型企业的医疗需求增加。从长远来看,大中型非医疗企业为了给员工提供规范可靠的医疗卫生服务,提高企业的医疗应急能力,对综合性、一站式医疗服务有着强烈的需求。
很多玩家已经嗅到了其中的机会,加快了业务布局。京东健康Q2发布了集“药检保管”五大能力于一体的企业健康管理战略,与中国石油、中国电信、一汽大众、伊利、交通银行达成战略合作,为其提供定制化的企业健康管理解决方案。据平安中国日报报道,针对企业健康管理需求,开发了四项可定制服务,分别是免费匹配、职场健康、智能诊所、员工福利交流平台。
c硬骨头难啃。
不仅在企业端,在个人端,互联网医疗玩家都在痴迷于新的机会,尤其是在线诊疗、咨询等除卖药之外的综合服务。过去一年,头部玩家专注于C端的医疗服务方向,一个是慢病管理,一个是家庭医生。
由于我国慢性病患者规模巨大,高收入家庭对家庭医生的需求明显,这两个方向都存在巨大的商机。京东健康、阿里健康、平安健康、智云健康等。都有具体的业务布局。
以阿里健康为例。2022财年,慢性病患者人数为650万,同比增长119%。但是从具体的财务数据来看,慢病管理和家庭医生业务并没有给这些玩家带来超乎想象的收入规模,进展也比较缓慢。
考虑到客观环境,这些业务商业变现不理想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增值业务种类不够丰富。
据智云健康报告显示,2022H1,个人慢病管理解决方案及其他业务收入9433.6万元,同比增长79.3%,占总收入的比重不足7%。结合其2650万的注册用户,ARPU大概是3.6元。
从毛利率来说,慢病管理服务甚至不如纯卖药服务。智云健康显示,该业务上半年毛利率仅为18%,可能是单价下降或医疗产品成本上升所致。
总的来说,目前平台要想在卖药之外延伸出更多的个人医疗服务,面临很多非常现实的困难,互联网医疗自然场景的不完善是最大的制约。
股票游戏等于风
虽然互联网医疗已经进入存量时代,但是医疗服务在线化、集成化、智能化、近场化的趋势不会改变。对于阿里健康、京东健康等巨头来说,除了把卖药作为主战场,擅长企业云和数字化服务应该是上策。
对于走医疗信息和技术服务路线的玩家来说,是区别于专有领域巨头的关键。虽然巨头有很多资源,但是在目前的情况下,主营业务是卖药的巨头很难占据一些子赛道。
总的来说,互联网医疗这个赛道还是一个朝阳赛道,在这个赛道上有大量的长期培养的机会。随着相关技术的迭代,服务资源的具备,以及行业改革的不断深入,互联网医疗的未来依然可期。
至于亏损这个老问题,玩家需要探索自己的盈利模式。毕竟同一类型的业务下,不同的玩家有不同的成本模式,但关键是稳定客户规模。
玩家要在战略层面重点关注B端和C端的各种机会和阻力。目前互联网医疗发展的很多痛点很大程度上不是因为资本力度不够或者商业模式问题,而是行业还没有到拐点,需要更多的特殊事件来刺激,需要等待足够强劲的风。
22
2023-02
22
2023-02
22
2023-02
30
2022-11
21
2022-11
17
202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