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10140161

商用机器人市场“群雄逐鹿” 8岁的优迪科技为什么能成为独角兽?

2021-10-21 08:48:02

257

在商场、写字楼、酒店等场景中,当你遇到为顾客提供服务的机器人时,你可能不会像几年前那样惊讶。

几经平缓期,资本似乎率先嗅到了机器人市场的复苏。据不完全统计,今年9月,国内机器人行业公布的融资事件超过30起,其中超过1亿元的融资占了近一半。

作为机器人学的一个分支,商业服务机器人的关注度有所提高。

9月,清浪智能获得2亿美元D系列融资;近日,吴京智能完成东方福海领投近亿元A系列融资;优迪科技也完成了2亿元的C2回合融资。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今年6月,优迪科技获得了C轮融资,这也意味着本次融资是优迪科技今年的第二次融资。本轮融资的背后,可以看到云峰基金、58产业基金等机构。

这不仅体现了机器人领域受到资本的关注,也让市场对优迪科技产生了关注。那么,优迪科技是一家怎样的公司呢?当商用机器人出现在大众面前的频率不断增加,行业频繁融资背后的意义是什么?

“优迪机器人”八年经验。

随着AI技术和各种机器人技术的逐渐成熟,商业服务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得到了极大的推动。2011年,国内商用服务机器人正式进入初期发展阶段。

与国外商用服务机器人行业相比,国内市场发展较晚,但在相关政策的支持下,早期商用服务机器人面临的问题在实际过程中逐渐得到优化。

时间上,优迪科技进入还不算晚。

2002年,优迪科技CEO顾振江加入UT斯达康。工作11年后,顾振江从UT斯达康辞职。了解UT斯达康的人都知道,UT斯达康主要从事现代通信领域前沿技术和产品的研发,为后来优迪科技的成立积累了技术经验。

2013年,顾振江出任优迪科技CEO,开始了机器人行业的新创业。当时优迪科技并没有从事机器人行业,而是专门从事无人领域,主要帮助NVIDIA做移动GPU和一些无人R&D项目。

2015年,看到配送机器人商业模式发展机遇的顾振江,决心将优迪科技转型为机器人方向。

凭借在UT斯达康积累的团队优势,2016年,优迪科技团队成功推出其代产品————酒店配送服务机器人“优小美”,这也是优迪科技今年获得科大讯飞和新恒基数千万元的Pre-A轮融资。

随着优迪科技在机器人领域布局的快速发展,资本对优迪科技的关注度得到提升。截至目前,优迪科技已完成10轮融资,其中投资方包括科大讯飞、云峰基金、58产业基金等国内知名机构。

经过8年的发展和完善,优迪科技已经发展成为一家全机器人解决方案提供商,被誉为服务于室内外机器人的独角兽企业。

简单来说,目前的业务线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方面是提供终端配送产品;另一方面,基于机器人通用移动底盘,为部分应用场景提供智能场景分配解决方案。

目前优迪科技的产品和解决方案主要面向B端用户,包括娱乐休闲配送机器人“优消迪”、酒店配送机器人“优消美”、室内外一体化配送机器人“优消迪”,主要集中在酒店、娱乐休闲、快递、外卖等场景。

这也促成了优迪科技盈利模式的差异。优迪科技除了向B端用户销售机器人产品和智能场景分发解决方案外,还以租赁的形式向厂商代表底盘或云服务能力,用于部分以步行为补充的应用场景。根据团队提供的数据,2017年销售产品和租赁产生的收入接近2000万,2018年实现盈利。

如今,优迪科技正朝着商业服务机器人的深水领域进发。

技术和硬件的长征。

但是,作为一个机器人开发者,其实由于商用服务机器人的行业特定,友迪科技面临的产品和技术问题与其他企业类似。

成本高、环境适应性差、大规模生产的可靠性等问题是整个商业行业短期内面临的共同挑战。就国内外各种机器人企业控制技术研发、供应链和生产端成本的能力而言,这些问题仍是短期内各企业面临的首要挑战。

回到优迪科技,一方面是技术问题,具体来说就是普遍智能不够,导致人机交互体验差。目前优迪科技的产品还不能完全获取和掌握用户的需求点,其产品应用于酒店、娱乐休闲、快递、外卖等场景。然而,在这些千变万化的复杂环境中,目前的机器人导航避障技术无法达到实用化水平。

今年国庆期间,四川成都某酒店因为机器人多次进入电梯,未能避开用户而被踢倒。想象一下,如果酒店机器人有主动导航和避障技术,被踢后可能会远离男子,这也反映出机器人不具备灵活使用场景的能力。

另一方面,也是优迪科技乃至整个服务机器人市场共同面临的问题。目前国内服务机器人市场还处于起步阶段,供应链不完善,缺乏成熟的包装和集成方案。然而,商用服务机器人的整体产量小且要求高,各种基本部件的选择非常有限。集成度低,效率低,很难实现大规模生产。

对于优迪科技来说,这种行业环境被迫深入到机器人零部件的生产、R&D和采购,这在一定程度上消耗了资金,减缓了R&D和生产的步伐。

目前终端配送机器人的价格区间在5-10万元左右,餐厅送餐机器人的价格也在3万元左右。由此我们可以猜测,一台终端配送机器人的生产成本并不低,高成本也意味着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优迪科技商用服务机器人的生产量,可能会增加量产的难度。

话虽如此,不难看出,优迪科技面临的挑战在一定程度上是整个行业面临的阶段性困难,尤其是技术上的困难,这可能是短期内无法实现大规模商业化的关键。

大规模商业化很“理想”但也“骨感”。

事实上,自从商用服务机器人发展以来,实现商用服务机器人的大规模商用落地,已经成为一个长期的发展目标,这不仅是对整个行业,对优迪科技也是如此。

目前,排除部分没有购买力的B端群体,商业服务机器人企业一般瞄准购买力较强的B端客户,如银行网点、星级酒店、大型展览场馆、博物馆、购物中心等。

目前,国内终端配送机器人如吴京智能、美团、阿里、JD.COM等仅实现了小规模商业化落地,国外企业如Robby、亚马逊、Marble、Starship Technologies等也仅在部分高校、社区、餐厅使用。

对于优迪科技来说,在目前的行业环境下,可能需要在几个方面进行突破,才能实现大规模的商业化落地。

一方面是提升舵机、芯片、传感器等商用服务机器人的核心硬件技术能力。与国外企业相比,国内机器人行业发展相对较晚,核心零部件技术薄弱。伺服舵机、芯片、传感器等商用服务机器人的核心硬件技术差异较大。然而,机器人芯片需要强大的计算、判断和执行能力,这考验了优迪科技对硬件技术的控制。

在优迪科技方面,可以与芯片、传感器企业达成合作,同时加强自身对芯片、伺服执行器等核心零部件的研发能力,形成上游零部件和下游系统的完整供应链体系,利用基础资源优势扩大机器人的生产和推广。

另一方面,增加商用服务机器人技术的实用性也是实现商业化的关键。技术的突破和融合将降低商业服务机器人的成本,加速低成本趋势的出现。

对于优迪科技来说,完善商用服务机器人的底盘技术,加强与通用智能、人机交互企业的合作,可以弥补软件、算法、技术解决方案上的不足,通过云服务、导航模块加强商用服务机器人的自主导航服务,让商用服务机器人变得更加智能。

最后,优迪科技可能会考虑开发C端产品,丰富自己的业务线。目前优迪科技的机器人产品和解决方案主要针对B端客户,C端产品涉及较少。但是C端群体庞大,场景实用性低于B端场景,只需要满足具体的使用场景即可。同时,To-C机器人的技术难度低于To-B,推出了一些日常生活中独有的机器人产品。

很多企业和厂商在C端形成一定规模后才开始布局B端,这是一个明显的趋势。今年,国内两家C端扫地机器人企业科沃斯和石头也开始进入商用清洁机器人市场。

优迪科技可以利用商用服务机器人行业积累的技术优势和生产供应链,将B端市场的机器人产品复制到C端市场,从而形成小规模商用。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考虑到,C端机器人产品的市场发展并没有那么简单。美的、360、小米等巨头在智能音箱、扫地机器人等细分领域已经占据了一定的市场份额;此外,这类智能产品的价格往往不是很低,能否抢占部分市场可能需要前期投资作为背书。

当然,想要实现大规模商用,需要突破的不仅仅是这些方面,包括场景的应用和规则的应用。

标签

成立八年来,凭借自身优势的积累,优迪科技已成为国内配送服务机器人梯队。但经过时间的冲刷,优迪科技在大规模商用的道路上,仍需要一浪高过一浪,不断积累和突破技术壁垒。这样,就可以走到优迪科技CEO顾振江的心愿:“智能终端配送,让工人不再累”,行业有望在“一起竞争”的过程中迎来超级独角兽。

来源:新行业洞察。

相关文章
我们已经准备好了,你呢?
2024我们与您携手共赢,为您的企业形象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