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10140161

能否突破樊泉公益救助的负面形象?

顺晟科技

2021-07-27 10:15:29

269

声明:本文来源于微信微信官方账号Music (ID:nakedmusic),作者范志辉,授权转载发布。

7月22日,吴亦凡球迷从河南向郑州捐赠物资,却遭到冷遇和嘲讽。不仅路人被嘲笑“快堵了,还捐了钱”,有的志愿者还拒绝卸货,被冤枉到怀疑“什么时候开始做公益和援助成了笑话?”

图片

7月24日,网上也报道了河南省红十字会从吴亦凡募集2000万捐款的消息,但第二天就被证实为谣言。根据郑州市红十字会公布的“第三批接受社会捐赠资金及7月24日大额捐赠公示”的详细名单,法人为吴亦凡表弟吴林的“内蒙古樊氏影视传媒有限公司”捐赠100万元。

公益要资助是好事,但就在这个时候,却遭到了饭圈的攻击。究其原因,粉丝的公益既有援助属性,也有公益属性。就像明星的捐款金额会被大众审查一样,陷入舆论漩涡的明星粉丝的捐款也可能会遭到抵制。

那么,饭圈思维引导下的公益救助能否突破其负面形象?

继续打破公益救助的怪圈

继武汉市公益救助工作取得显著成绩后,其“专业、高效”的优势再次在河南洪灾中得到体现。

数据显示,仅在“微公益”平台上,就有超过1万个粉丝群体捐款,捐款金额也超过百万。截至7月26日20时40分,张粉丝捐款62665,捐款166万余元;华晨宇粉丝捐款数量达到53995笔,捐款金额超过112万元;刘后援会捐款达18654,捐款金额也超过36万元。

图片

除了捐款,还有很多粉丝参与捐款活动,为灾区捐赠急需的生活物资和救灾物资。

图片

从武汉疫情到河南水灾,桓范的身影从未脱离支援前线。事实上,饭圈的公益范围已经超越了公共事件。公益救助作为最容易被偶像认可的救助形式,正迅速走上明星救助的主舞台。

全兴院展发布的《2019偶像产业及粉丝经济白皮书》显示,2015-2018年,粉丝公益消费意愿持续上升,粉丝公益项目数量增长11倍,消费金额增长249倍,粉丝公益热情逐年提升。

据统计,2019年,粉丝支持明星公益的意愿高达79.5%;近两年,粉丝公益占比超过50%。以2020年的生日支持为例,罗伊粉丝的140个生日支持中,有78个来自公益活动;在菊池粉丝44个生日援助项目中,公益援助占54.5%。

无论是生日支持还是参与公益活动,粉丝的公益支持都表现出节点的特征,但实际上,持续的公益活动还有很多。以沙集-杰克森驿站举办的公益活动为例。2018年12月,第二所杰克森怡希望小学落成;2020年11月,捐赠云南的“小红花希望医院”也正式进入选址阶段。

为了实现对偶像形象的长期正面鼓励,粉丝们愿意继续为这项持续数年的公益活动出力。而这种长期的公益活动对于粉丝来说往往是一种与偶像个人形象的契合。

公益援助作为《偶像为粉丝买单》的正面教材,正逐渐成为助力公益事业的中坚力量,也在反复的破圈传播中刷新了大众对饭圈的认知。

为什么饭圈公益帮扶火热高效?

如上所述,随着国内偶像行业的成熟,作为“粉丝助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效组织m的加持下

根据媒体的“共同利益资本论”,粉丝公益的出现也标志着偶像行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即象征着粉丝与偶像之间更健康的亲密关系,同时也突破了粉丝与偶像之间的私人关系,使两者之间的互动延伸到公共领域。

在粉丝的公益支持中,明星们完成了正面形象的树立和对粉丝的正面引导,粉丝们也找到了公益活动与支持偶像之间的行动联系。在明星和粉丝的这种相互塑造中,粉丝建立了自己的自我认同。相比纯粹基于数据的支持活动,粉丝更容易在公益中找到偶像化的社会价值。

然而,粉丝组织的上下层之间的界限非常模糊。粉头和普通粉丝平日里混在一起,信息流动迅速。只要能提出有利于偶像正面形象的活动,任何人都可以响应。在常见的组织结构中,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往往存在上下级协调性差、同行间沟通困难等问题,但这些缺点都被粉丝的相互信任和粉丝公益组织中偶像的力量完美克服。

此外,公益活动的进展会及时反馈给普通粉丝,这种良好的反馈机制也有助于粉丝的公益效率。例如,IKUN协助河南省抗洪的各种物资。根据不同的到达时间,这些材料的执行情况由KUN公益站分阶段反馈给普通粉丝。

图片

与一般组织的公益网络不同,粉丝公益网络中强大的辐射机制也使其潜在影响力得到充分发挥。不仅粉丝(粉丝公益赞助商)不遗余力地宣传公益活动,被群体目标和精神感染的核心粉丝也愿意吸纳边缘粉丝扩大粉丝公益影响力,从而形成了从粉丝到核心粉丝再到边缘粉丝的辐射机制。

粉丝福利的社交网络不仅包括粉丝群体,粉丝带来的第三方平台和媒体也丰富了他们的社交资本。随之而来的高曝光率也引发了外界的广泛讨论。粉丝公益是援助行为还是公益行为?很多粉丝在灾区无数的生日援助和公益活动中,心里可能没有答案。

不可否认,提升偶像正面形象是粉丝公益的初衷之一,但粉丝公益在重大活动中的执行力、凝聚力和良好的意义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饭圈的社会形象。比如《人民日报》曾经带着自己的话题#饭圈里的骄傲女孩#来点赞粉丝自发形成的公益联盟,《人民日报》曾经撰文称,粉丝已经成为中国公益推广的一面旗帜。

可见,随着粉丝公益燎原之势,无形中正在演变为对饭圈负面形象的突破。相比传统的受空间限制的支持行为,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赋能,手机捐赠、微信捐赠、微博点赞等线上支持行为在流量时代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力,饭圈公益支持正在突破圈层,成为新的社会力量。

突破之路并不平坦

粉丝热心公益,但突围之路并不平坦。

监督是长期以来公益活动中最麻烦的问题之一,在粉丝狂热的公益中更为迫切。粉丝公益的筹款渠道很多,大部分都给有心人留有余地。

其中最危险的一类是粉丝集资,不仅有被认定为非法集资的风险,还有带着粉丝收钱潜逃的可能。不久前,酒吧老板朴灿烈被曝携数百万买专辑的粉丝潜逃。

所以现在大部分粉丝的公益活动都是采取与第三方平台合作的形式,比如淘宝店、公益组织等。然而,由于缺乏对合作伙伴的调查和普通粉丝的后续执行,曾经的范头rea

当然,这只是一种罕见的现象,还没有对粉丝的“可信度”造成实质性的损害。普通粉丝对范头的信任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对偶像的爱,但这种爱往往不会持久。如今造星有点仓促,走马观花的享受也不少见。铁偶像、流动粉丝、“去粉”成为粉丝公益难以维系的原因。

曾在杰克逊易怀化公益图书馆工作的安希希在论文《粉丝公益图书馆与粉丝公益行为的可持续研究》中提到,2020年6月至2021年4月不到一年的时间里,10名线上志愿者退出图书馆,4名线下志愿者轮岗。

人员的不稳定导致积极性减弱。据悉,志愿者的积极性已经大大降低。这无形中削弱了公益项目的有效性,甚至可能中断持续的公益活动,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

此外,也难以保持部分粉丝的热情,形成良性闭环。粉丝公益往往追求立竿见影的援助效果,宣传目的大于实际操作。比如生日公益援助也是为公益事业做贡献。但由于很少有粉丝关注后续,其社会效用的效率不高,反而消耗了大部分粉丝的公益宣传成本。

归根结底,粉丝公益救助困境的最根本原因是粉丝思维与公益思维的冲突。

饭圈谈宣传,公益谈低调。公众对饭圈有负面的刻板印象。如今粉丝公益的宣传铺天盖地,很多人选择怀疑这种公益的动机。因为粉丝和明星都摆脱不了“命运共同体”的地位,粉丝帮偶像做公益是可以理解的,但要警惕饭圈“陋习”渗透到公益行为中。

饭圈的数量特征明显。在微公益“一起捐”功能界面,总捐榜和月捐榜脱颖而出,其中排名靠前的项目是以明星命名的粉丝组织。另一方面,其他公益平台公示的艺人捐赠名单,往往是按照艺人姓名的首字母排序。

但这种基于平台采用的捐款金额的排名方式,很容易滋生粉丝对公益的争夺。

粉丝群体的另一大特点是,他们往往在与外部质疑力量博弈的过程中实现群体认同。在粉丝公益领域,暂时很少互相攻击。但要提防粉丝的外在“反抗”会让公益行为趋于狂热和盲目。有时候,粉丝群中“在家”的粉丝对公益行为的讨论,会变相起到“强制捐赠”的效果。

图片

可以预见,如果粉丝公益攀比的趋势不被及时压制,不仅有利于明星形象的提升,甚至可能加深大众对饭圈的负面刻板印象。粉丝的公益援助,一个突破饭圈的好机会,也会白白浪费。

但正如中国绿色基金会在回应饭圈公益时所说,“不管你是谁,为什么要迈出这一步,对公益来说都是非常有意义的一步。”

然而,当饭圈不再刻意突破,聚焦公益而非援助时,其实已经站在了负面刻板印象的包围圈之外。

相关文章
随机推荐
我们已经准备好了,你呢?
2024我们与您携手共赢,为您的企业形象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