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10140161

暴雨、疫情接连来袭 如何打造我们的智慧城市?

顺晟科技

2021-07-30 09:36:26

283

正文:网络江湖

前几天,河南的滂沱大雨触动了千千万万人的心。在台风烟花的影响下,强降雨使城市运行陷入停顿。

由于网络中断,单车共享无法解锁,出租车软件无法叫车。很多地区道路积水,城市交通受到严重影响;各行各业的生产活动因断水断电而停滞不前;餐厅的关闭让外卖平台没有饭吃,很多居民一度处于“断菜”状态.

生活中一个尴尬的细节是,现金已经被手机支付取代,所以很多居民没有携带现金的习惯,这使得购物和结算变得困难。

有时我们无法准确预测和抵御自然灾害的危害,极端天气的考验迫使我们在城市建设和治理中发现许多弱点。

城市的发展是在探索和适应中前进的。除了这次暴雨意外暴露出的城市问题,还有去年爆发并持续至今的新冠肺炎疫情,一系列与人口、环境、资源相关的“城市病”正在加剧。为了建设更宜居、更具竞争力的现代化城市,多年前就把建设“智慧城市”作为城市的总体发展战略。

那么,围绕智慧城市的美好愿景,取得了哪些成就?带来了哪些社会生产环境的变化和机遇?作为互联网巨头的中坚力量,他们在智慧城市覆盖的智慧交通、智慧政务、智慧民生服务等细分领域做出了怎样的布局?

用智慧解决城市病:从“烟囱”到“集约型”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产物,它展示了人类所有的成就和失败。我们塑造了这座城市,这座城市也塑造了我们。”英国学者约翰里德对城市做了这样一个概念性的阐述,指出了城市与我们生活在城市中的关系。

我们塑造了城市,但我们塑造的城市并不完美。城市基础设施、政府服务、民生服务、生态宜居、产业经济等方面都要随着城市的发展而迭代,满足城市居民不断上升的需求。

在交通方面,许多城市面临通勤时间长、交通拥堵严重等问题。据智联招聘调查,北京上班族平均每天通勤时间在90分钟以上,浪费时间也是一种经济损失。

在政府服务方面,居民“信息孤岛”现象突出,导致政府服务效率低下。在财务上,洗钱等非法活动难以根除,因为无法追踪交易细节。

发展中暴露出的问题反映了城市的脆弱性,“城市病”已经影响到城市居民的生活和工作。

“城市病”问题的根源在于城市的“烟囱式”发展模式,主要表现为信息之间沟通不足,形成“孤岛效应”,导致数据跨境访问失败,缺乏统一的决策和监管中心。智慧城市就是修复“烟囱式”城市体系模式的缺陷,使城市向“集约化”方向发展。

2011年,中国城镇化率突破50%,城市人口数量正式超过农村。因此,建设智慧城市是造福广大中国人民的重大举措。

在政策方面,我国早已开始重视智慧城市。2013年,开发银行宣布三年内提供不低于800亿元的投融资额度,支持智慧城市建设。2013年至2014年,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先后推出3个智慧城市试点名单,智慧城市试点总数达到290个。

在政策的支持下,围绕智慧城市愿景的诸多产业逐渐发展起来,为众多陷入陷阱的企业打开了突破增长瓶颈的窗口。政务服务的融合和基础设施的智能化升级,给to G企业带来了新的需求。

智慧城市提供的需求非常大,带来了企业服务的蓬勃发展。艾媒网数据显示,2018年全球智慧城市市场规模将达到3080亿美元,2023年将达到7172亿美元,这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赛道。

信通院报告显示,2019年全国智慧城市总投资规模约1.7万亿元,占全国固定资产投资的3.1%。这么大的蛋糕吸引了很多企业蜂拥而至。据天眼查APP搜索,与智慧城市相关的企业数量已达3万多家。

7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启动,随后批交易启动。在“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和“碳中和”成为政策目标的背景下,“绿化”“数字化”“智能化”的协同成为“十四五”规划的主旋律。

从需求侧看,政策关注为智慧城市需求侧注入驱动力,智慧城市相关产业也将进入快车道。

另一方面,国内互联网巨头在各子领域陷入内斗竞争,不利于整体社会福利的提升。因此,从供给侧来看,智慧城市将为企业开辟新的蓝海,未来智慧城市的成果也将反哺智慧服务商,赋能其他行业。

DT时代已经到来,智慧城市为企业打开了新的蓝海

本质上,智慧城市是城市的“新基础设施”。这个复杂的系统由四层组成:感知层、网络层、平台层和应用层。

感知层是智慧城市的“感知”,用于监测和收集信息。基于传感技术,传感设备嵌入城市的各个角落,包括移动终端、RFID、GS、GPS、视频采集设备等。网络层是智慧城市的神经系统,负责信息的高效传输,涉及5G互联网、IoT等技术。

平台层是信息采集的“大脑”,完成信息数据的智能处理和分发;应用层是“四肢”,负责具体解决方案的落地,包括应急指挥、环境交通、城市安全、数字物流等应用场景。

目前有很多企业分布在各个层面,构成了智慧城市的庞大产业链。根据微笑曲线原理,最有竞争优势和话语权的互联网巨头,拥有感知优势。

“人类正在从it时代走向DT时代”,阿里巴巴集团创始人马云在北京举行的大数据产业推进大会上分享了这一观点。DT,也就是数据技术。

大数据技术的蓬勃发展帮助我们基于科学的数据分析做出行为决策。对于消费者行为的判断,预测产品销量的能力可以转移到智慧城市领域,成为智慧服务所需要的感知能力。

比如美国尤利西斯集团,利用GPS远程信息就可以控制和管理全球150亿辆汽车,并且可以获得这些汽车的实时定位信息,从而成为智能交通的更佳数据资源。滴滴是国内出行领域更大的,其海量的出行数据也将在智能交通的竞争中奠定优势。

哈佛大学社会学教授加里金说:“这是一场革命。庞大的数据资源开启了各个领域的量化进程,无论学术界、企业界还是政府,所有领域都将开启这一进程。”可见,数据已经渗透到各个行业和商业智能领域,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资源。

但是,目前更大的问题可能不是缺乏数据,而是无法很好地利用数据,即无法从数据中找到建设智慧城市所需的答案。与数据量相比,或许需要提升的是通过DT技术的提升挖掘大数据价值的能力。

可以预见,随着人们对价值的挖掘和海量数据的综合应用,新一轮的生产力增长和消费者剩余将随之而来。

不难推测,在某个垂直领域拥有流量和数据是DT竞争的入场券,因此流量充足的互联网巨头具有先发优势。毕竟

然而,数据的优势不仅仅体现在流量上,还体现在电商业务数据的同质化上。光有流量数据做真正的护城河是不够的。只有在大数据、云计算、AI、IoT等技术上取得实质性突破,数据才能“玩”起来。因此,百度、阿里、华为等巨头之间的竞争将从流量之争转变为DT技术之争。

互联网巨头各显所长,平安能否弯道超车?

目前智慧城市的玩家中,除了阿里、华为、百度等科技巨头,金融行业也有平安集团。几家企业从各自的优势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阿里“ET城市大脑”项目于2016年在杭州启动,以交通领域为突破口。目前,“ET城市大脑”3.0版本已成为杭州新的基础设施,强调对城市公共资源的感知,致力于杭州必不可少数据的智能化深度融合。

百度,一个像阿里一样的老牌互联网巨头,在2016年利用其AI、数据和生态优势,给出了“百度城市大脑”的解决方案。围绕城市治理核心体系,百度设计了‘1(感知中台)2(数据中台、AI中台)1(智能交互中台)’的城市大脑架构。

与阿里的城市大脑不同,百度特别注重AI技术的应用,甚至在感知中台和互动中台之间建立了专门的AI中台。或许AI中台会成为百度在智慧城市领域的重要标志。

华为拥有网络硬件设备和通信解决方案的软件优势。虽然这些技术在大众看来不如to C的消费电子业务强大,但实际上华为的技术涵盖了云、管理、终端、PaaS和SaaS,是业内的全栈式解决方案制造商,已经为全球40多个提供了智慧城市解决方案。所以华为的优势是技术全面,市场占有率高。

平安集团从保险业务起步,在多个领域积极尝试和布局。比如平安的“平安好医生”在to C医疗健康领域的消费业务中占据了生态位,有机会赋能医疗数字化转型。

在智慧城市领域,平安通过整合风险控制、金融、金融等领域的专业资源,搭建“智慧金融”平台,为深圳推进金融信息化建设提供服务支撑,成长为当前企业服务市场不可小觑的独角兽。

“智慧金融”这个平台可能只是一张通往和平的门票。或许平安更大的优势在于,深圳一直作为智慧城市的“试验田”,积累了“深圳经验”,进而将“深圳经验”从“1”延伸到“N”的城市更多。

上述企业只是部分专注于智慧城市业务布局的龙头企业,巨头之间的竞争仍难以区分,但很明显,智慧城市建设的初衷是为了打造更加宜居的城市生活生产环境,因此实施这一复杂项目应以“以人为本”为前提。

相关文章
我们已经准备好了,你呢?
2024我们与您携手共赢,为您的企业形象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