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东方在线是哪个公司:新东方在线2023财年上半年净利润5.85亿韩元直播业务成绩引人注目
()2月24日 消息:2月23日,新东方在线发布2023中期报告,2023财年上半年(2022年6月1日至11月30日),新东方在线实现营收20.80亿元,同比增长262.7%,净利润为5.85亿元,
顺晟科技
2021-07-08 10:14:31
150
()7月7日消息:据中国消费者协会官网消息,今天上午,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消费提醒,提醒消费者校外培训不是必须的。中消协建议,培训机构证照不规范或教师资质不足等问题很多。教育部等四部门2018年开展的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报告显示,截至5月,在近13万所校外培训机构中,超过60%存在不规范办证行为。
以下是原:
中国消费者协会消费提示:安排孩子的暑期生活,校外培训不是必须的
近年来,各类校外培训机构(主要包括中小学学科、外语水平、与高考高度相关的学科等三类培训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层出不穷。教育部等四部门2018年开展的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底,全国校外培训机构已超过40万家。随着暑假的临近,一些家长可能已经或正在计划为孩子申请各种补习班和补习班。面对种类繁多的培训机构和昂贵的培训费,中国消费者协会提醒消费者理性看待,谨慎选择。
目前校外培训领域由于校外培训机构数量多、资质不一、质量参差不齐,存在诸多问题,不仅影响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还造成学生课外负担,增加了家庭的经济负担,不利于整个培训行业的健康发展。《2020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分析》显示,2020年全国消费者协会受理教育培训服务投诉56165件,其中合同纠纷24153件,售后服务纠纷18048件,虚假宣传纠纷3553件,服务质量纠纷3200件,价格纠纷2961件。校外培训的乱象主要集中在合同纠纷、财产安全、价格欺诈、虚假宣传、资质缺失、焦虑营销等方面。
(一)合同纠纷。合同纠纷是消费者反映最集中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服务缩水、未按合同约定开班、合同中有霸王条款、培训机构单方变更服务协议、未与消费者签订正式合同等。其中,不按合同规定为消费者退费尤为突出。如2020年6月,四川省南充市阆中市消费者吴先生将孩子报当地培训机构进行思维导图培训,支付培训费9000元,双方签订培训合同。孩子学习19天后,吴先生觉得孩子对课程不感兴趣,就要求培训机构按照合同载明的“一个月以内70%退款”条款,以现金形式退还6300元,但培训机构只同意退还5000元,于是消费者向阆中市消费者委员会投诉。经消委会调解,经营者最终将剩余款项退还消费者。
(2)财产安全。校外培训班一般周期长,费用高。虽然教育部门规定只能提前收取三个月的费用,但一些培训机构往往采用“买三送三”的方式,忽悠家长一次性支付更高的费用;有的还诱导家长分期付款或贷款,但故意隐瞒贷款利率和风险警示,家长一不小心就会陷入“套路贷”的陷阱。如果培训机构倒闭或负责人跑路,消费者将面临无法上课、拿不回钱的情况,有的甚至会继续还贷。例如,近年来,微博英语、巨石达阵、优胜教育等多家校外培训机构相继倒闭,深陷资金链危机,涉及大量n
(3)价格欺诈。2021年6月,在市场监管总局公布的案例中,15家校外培训机构因违法违规被罚款共计3650万元。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价格欺诈,主要表现为虚构原价和虚假优惠折扣。以虚构原价为例,市场监管总局发布的案例中,Bond在其微信微信官方账号上发布了“2020双12‘Bond推广’”的活动信息,标注“两次试听课结束高分作弊,原价在430元,现价仅在12元”。其实这个套餐是一个全新的体验活动,它所谓的“原价”从来没有卖过。在虚假折扣方面,例如官网选课中心卓越教育页面,以2600元和5250元的交叉价格作为数学培训1班和数学培训3班的对比价格。但是这两道菜的实际售价只有1元,所谓的交叉价格并不真实,也不合理。
(4)虚假宣传。虚假宣传也是消费者诟病、投诉较多的问题之一,主要表现为夸大宣传培训的效果或成果、夸大师资力量、夸大培训机构的资质或实力、给予虚假用户好评等。比如,市场监管部门在对15家校外培训机构的执法中发现,蓝天提升了其121人的教研团队,“85%以上的教师来自985、211高校”。事实上,只有18名教师毕业于985或211大学。人,占不到15%;新东方“名师风采”栏目103名教师中,有76名教师实际任教年限与宣传不符,虚假宣传比例达到73.8%。又如,2020年8月5日,刘先生来到河南省开封市消费者协会投诉开封某培训机构。刘先生打电话叫它给孩子报培训机构的辅导班,一共交了1.98万元。当时培训机构负责人亲自承诺,孩子可以抚养,通过招聘和备案线没问题,会超过几十个。入学考试结束后,刘先生的孩子离建档线还有几分钟的路程,与当初的承诺相差甚远。
(5)资质不足。根据规定,校外培训机构开展培训必须取得办学许可证和营业执照,从事英语、汉语物化生等科目培训的教师应当具备相应的教师资格。但在实践中,也存在着培训机构证照不规范或教师资质不足等诸多问题。教育部等四部门2018年开展的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报告显示,截至5月,在近13万所校外培训机构中,超过60%存在不规范办证行为。不合格的校外培训机构往往师资力量不稳定,教学水平差,严重影响服务质量,引发消费者不满。例如,广东深圳的消费者周先生在2021年6月向消费者委员会投诉,称他将孩子报了一家培训机构的辅导班,费用为21384元。后来几门课下来,周老师发现培训老师不是事业单位正式聘用的专职教师,而是临时调配的。老师的资质也存在问题,服务质量很差,导致孩子上课时间总是调整不稳定,影响了孩子的学习效果。
(6)焦虑营销。目前,从公交站台、电梯等实体场所,到微信、短视频等线上平台,各种校外培训机构的“洗脑”宣传铺天盖地。诸如“你的购物车里有孩子的未来吗?”“如果你不补课,我们就训练你孩子的竞争对手。”这些口号引起了家长的焦虑,觉得不给孩子报名是浪费时间。即使他们的孩子通常成绩优异,他们也会担心被其他报名的孩子超越
中国消费者协会认为,校外培训服务虽然是一种商业活动,但不能背离教书育人的初衷,更不能成为黑心商家借机敛财的工具。中国消费者协会敦促校外培训机构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要求,摒弃不良营销手法,诚实守信,合理收费,切实保障消费者的安全权、知情权、自主选择权、公平交易权等合法权利;要不断提高培训服务质量,用心育人,规范发展,真正成为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
中国消费者协会提醒家长,不要盲目跟风给孩子报班,要积极了解或地方教育部门出台的相关政策,从关心孩子健康成长、培养孩子创新精神、提高孩子实践能力等方面协调安排孩子的暑假生活,让孩子有一个更健康、更有意义、更有价值、更充实的暑假。
首先,父母要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孩子的学习成绩固然重要,但综合素质更重要。家长既要关注孩子的学业进步,也要关注和培养孩子的思想品德、逻辑思维、社交礼仪、健全人格、表达能力等方面,使之与学校教育形成有效的联系和补充,不断促进孩子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的全面发展。如果孩子即将进入三年级或三年级,家长也要注意了解孩子的学习压力,给予他们适当的心理疏导,调整他们的心态。
其次,家长要密切关注孩子的眼睛健康。暑假期间,家长要合理安排孩子在学习、娱乐、体育锻炼等方面的时间分配,特别关注孩子的眼睛健康,教会孩子劳逸结合,适度用眼。比如要求孩子有正确的学习姿势,每学习30 ~ 40分钟就提醒孩子休息10分钟。此外,家长要特别关注经常使用电脑、手机等电子设备的孩子,引导和控制孩子使用这些设备的频率和时长,防止孩子沉迷网络游戏、网络聊天等。并长时间不间断使用电子设备,对眼睛造成伤害。
再次,家长对培训课程作用的认知要回归理性。对培训机构广告中的“通过率”“快速大幅提分”“一线教师”“命题人教学”“套餐”“0元课程”等宣传要理性客观看待,不可轻信或盲从。如果真的需要给孩子报班,一定要提前了解培训机构的资质,比如营业执照和办学许可证是否齐全,老师是否具备相应的资质,以及其他家长对培训机构的评价。其中,培训机构资质信息可通过教育部开发管理的“全国中小学生校外培训机构管理服务平台”(http://xwpx.moe.edu.cn/)查询。同时要与培训机构签订培训合同,仔细阅读合同条款,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特别关注与课程、师资、收费和退费程序等相关的内容,并检查是否存在不公平的格式条款等。以免进入“坑”。
最后,父母应该是培训服务的监督人。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需要消费者的积极参与。《消法》规定消费者有权对商品和服务进行监督。家长及其子女作为服务的接受者,对校外培训机构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效果有着最直观的感受,也是违法违规校外培训的直接受害者
24
2023-02
28
2022-10
26
2021-10
26
2021-10
13
2021-08
31
202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