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略2023:家电巨头进击的& amp# 039;三大门户& amp# 039;
2022年的中国家电行业,无疑在艰难中前行。奥维云网(AVC)推总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家电市场(不含3C)零售额为7081亿元,同比下滑7.4%。下滑背后的推力是多样的,包括地产市场下行、消费者消
顺晟科技
2023-02-22 15:05:10
45
近年来,各行业巨头跨界造车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比如小米、华为等手机厂商,联想等PC厂商,海尔、美的等家电厂商,都涉足了新能源汽车领域。对于家电厂商来说,空调、冰箱、电视这三件传统家具,正在向新能源汽车迁移。例如,小鹏P5和理想L9都配备了冰箱。
其实早在10年前,中国家电业就已经掀起了狂热的造车风。当时春兰、美的、奥克斯、波导、夏新、小鸭等众多家电企业都曾涉足汽车领域,但后来都因为种种原因失败,如今一度停滞的家电行业重燃造车梦想。
家电巨头再次跨界。
据悉,2018年以来,美的先后成立广州凌薇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安徽凌薇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2020年收购和康新能控股权,布局新能源汽车相关业务;格力2021年收购珠海银隆(后更名为格力钛金新能源),进入锂离子电池、新能源商用车等业务领域;海信还在2021年收购了日本三电控股75%的股份,向新能源发力。从行业情况来看,家电行业跨界生产“汽车”的原因并不复杂。
一是家电市场持续冷淡,急需拓展产业边界维持运营。奥维云网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家用空调全渠道零售额同比下降15.3%,零售额同比下降20.9%。国内冰箱行业累计零售量同比下降5.5%,累计零售额同比下降3.4%;洗衣机市场累计零售量同比下降9.2%,累计零售额同比下降10.1%。
据统计,2022年1-11月,家电市场累计零售额6543亿元,同比下降7.2个百分点。这些数据表明,传统家电企业的营收能力正在减弱,到目前为止,在降低成本和提高制造技术方面已经到了瓶颈。为此,家电企业必须找到第二条增长曲线来维持运营。
其次,目前家电行业面临产品结构单一,过度依赖明星产品的困境,需要拓展新的产品线。众所周知,格力、美的以空调为主,创维以彩电为主。虽然他们的产品线已经延伸到冰箱、净水器、电饭煲等品类,但依然难以打开新局面,用户最熟悉的还是各自的明星产品。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扩大家电行业强大的制造实力和R&D水平就成为一种必然,而新能源汽车正好满足了这一条件。
过去三年,新能源汽车市场在近几年一直保持着高增长的态势,与新能源相关的行业无疑是一大风口。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公布的数据,2022年,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达到705.8万辆和688.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96.9%和93.4%,市场份额达到25.6%,比2021年提高12.1个百分点,保持上升趋势。
并且国家颁布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明确提到,到202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将达到新车总销量的20%左右。这样看来,新能源汽车相关的产业蕴含着巨大的商机。
家电跨界车靠哪里?
家电巨头纷纷退场发展新能源汽车相关业务。他们靠什么?
一方面,家电企业进入高增长的汽车零部件市场,凭借天然的技术优势,有望分一杯羹。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汽车零部件销售收入从2016年的3.46万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4.9万亿元,增长近42%。以美的为例。根据加斯帕尔的说法,从2008年初开始
其中,包括汽车空调在内的热管理相关零部件的市场发展前景尤为可观。据东北证券预测,2025年国内新能源汽车热管理市场规模将接近700亿元,核心细分赛道市场规模将达到500亿元。到2030年,国内热管理市场规模将达到1114亿元,占全球的58.5%。据悉,美的、格力、海信等家电巨头已经进入汽车热管理市场,美的现有产品已经量产。美的凌薇汽车零部件生产的电动压缩机已经在小鹏的G9上下线。
不同于整车制造,家电企业选择切入汽车零部件等相关品类,也是因为家电零部件和汽车零部件的产品基本逻辑相似。比如,与传统燃油汽车相比,对热管理要求更高的新能源汽车涉及的电子膨胀阀、四通阀、PTC等部件,与家用空调、家电取暖器的架构和技术同源,存在高度的相似性;新能源汽车的空调和热泵系统也与家用空调高度相似。这样的共性也是吸引家电企业布局汽车零部件的重要原因。
另一方面,汽车的智能化改造,使得家电厂商和汽车企业能够最大程度的共享用户、供应链等生态资源。以创维为例,它在技术和销售渠道上有很大优势。通过打通R&D、制造、销售、服务全链条,实现了与主营公司凯沃汽车在智能驾驶舱、线下零售、充电服务等方面的资源共享,这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其R&D能力的提升。
另外,随着万物互联的深入,汽车和家的关系也逐渐变得紧密。比如小鹏P5,前排座椅放倒,铺上充气床垫,再打开车载投影仪和窗帘,就变成了一个小型家庭影院,后排安装了冰箱;理想的L9还配有冷热冰箱,第二排还有超大娱乐屏,可以看电视,玩游戏。打开副驾驶座后面的小书桌,开启办公模式。家电企业努力连接车与家,打通生活与工作的连接,实现家电产业的延伸,是很自然的事情。
上车VS造车,答案可能很清楚。
从目前家电企业在汽车领域的布局来看,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美的、海信通过投资切入汽车产业链,另一种是像创维一样直接造车。
1.把零件弄到公共汽车上不容易。
虽然家电上车前景可观,但家电企业过去进军汽车领域的失败说明,在这条路上还有很多教训要补,家电巨头要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取得一席之地并不容易。
第一,家电系统和汽车评级系统有很大不同。相比专业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家电企业的优势并不突出。家电和汽车虽然有共同点,但毕竟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行业。汽车监管最重要的是安全可靠,而家电行业更强调新技术的应用。所以家电企业仅靠拆分汽车零部件来造车肯定不行,需要和现有的性能更好、成本更低的零部件供应商竞争。
第二,家电企业深度融入汽车产业链还需要一段时间。目前传统车企都有自己的供应链和客户关系。显然,家电企业不能盲目进入,需要和更多的汽车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布局。而且如上所述,很多汽车零部件需要测绘,对安全性和可靠性要求很高。家电企业需要重新建立技术优势,招募核心人才,不断适应汽车行业的新模式和玩法。
其实对于家电企业来说比较简单
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非常快,没有核心技术和竞争力的企业很容易被淘汰。总的来说,家电和汽车企业的合作,最大的难点是他们的商业模式如何在更复杂的场景下落地。
2.制造一辆完整的汽车更加困难。
除了从汽车零部件切入汽车供应链,一些家电企业也想造整车,但事实证明,家电企业中造车派的成绩并不突出,至今大部分家电企业都放弃了造整车的想法。目前唯一还在坚持的是创维。
比如格力最初收购银隆,意图是制造整车,但其2019年推出的名为“艾菲”的MPV甚至不如格力的手机。后来格力开始在零部件领域发力;戴森宣布放弃造车,因为商业化难以实现;海尔也多次传言要造整车,同时频频与汽车厂商合作;海信汽车电子研究所副所长刘曾表示,海信的定位很明确,就是服务主机厂,做智能汽车关键零部件和解决方案的供应商。家电巨头在自己的领域都很强。为什么他们造整车的时候好像很落后?
第一,造车要花很多钱,巨大的投资有巨大的风险。家电行业竞争对手多,利润不高。他们往往以量取胜,造车成本都在几百亿以上。Xpeng Motors的创始人何曾经觉得看别人造车很夸张。当他跳进去的时候,发现200亿根本不够;蔚来汽车创始人李斌也认为,200亿元只是造车的起点。
家电厂商现金流没有那么充裕,贸然造车风险太大,所以大部分电厂对此持谨慎态度,不敢轻易造车。因为一旦汽车出现故障,很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乐视汽车是前车之鉴。
二是消费者对家电巨头的认可度不高。家电巨头在家电行业积累的良好品牌形象和口碑不会转移。以创维为例。创维在2019年11月推出了汽车品牌“梅田”,但梅田汽车从未打开市场。后来考虑到创维更高的品牌度,创维汽车应运而生,但创维汽车并没有沾到品牌的光,销量依然惨淡。据统计,创维汽车2022年累计销量为21916辆,与2022年中国新能源汽车688.7万辆的总销量相比,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综上所述,家电行业跨界“造车”难。因此,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美的、海尔、海信、格力等大部分家电巨头越来越倾向于“上车”相对难度较小、前景更光明,选择成为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链的生力军。在新能源汽车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或许会有更多的家电企业加入零部件“上车”的行列。
22
2023-02
22
2023-02
10
2022-11
01
2022-11
01
2022-11
21
202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