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10140161

Adobe软件购买:Adobe 花了200亿美元买了web应用程序

顺晟科技

2022-10-19 10:13:06

136

声明:本文由微信公众号零状态LT(ID:LingTai_LT),作者:奥迪,获得转载许可。

没想到一直拖拖拉拉的Adobe这次突然花了200亿美元(约合1413亿人民币)购买Figma,成为公司历史上最大的收购。

有多大?

公开资料显示,Adobe历史上共有56项收购,其中公开收购金额的有16项。买Figma的钱比其他15家企业多2亿美元。不仅如此,Adobe为此付出了300亿美元的市值下降代价。

有趣的是,2021年Adobe的销售额为157.85亿美元。也就是说,Adobe的年销售额不足以购买Figma。从外部人士的角度来看,Adobe这次颇有倒闭的势头,股价下跌了20%以上。(美国电视剧《Northern Exposure》中的“Northern Exposure”)。

那么Adobe为什么这么大的血本也要买Figma呢?

01

Adobe对Figma有何看法?

很多人第一次听到Figma,可能是从这次“天价”收购开始的。以前Figma只在设计师圈子流行,知名度远低于Photoshop。

但是直到2016年才正式上线的皮格玛正以“暴风雨”般的速度席卷设计界。2020年评估了20亿美元,2021年评估了100亿美元。在设计工具评选网站UX Tools上,Figma包揽了包括UI设计、原型、Handoff、设计系统、甚至版本控制在内的5个部门冠军。

图片

在粉丝口中,Figma被称为“新一代设计神器”,是“最具革命性”的图形编辑应用程序之一。用一句话概括:设计圈的未来属于Figma。

Figma的成功离不开普遍性和合作这两个核心洞察。

传统的设计过程需要先将设计软件下载并安装到计算机上。团队合作,交付甲的作品时,每次都要将文件保存在本地,然后发送给对方。每次保管都很小心,夹在一起也不能轻易重启电脑。担心辛苦做的更改没有保存,最后的重新启动不会消失。(PDF)如果对方计算机上没有安装这个软件,则必须先以照片或PDF格式导出。可以说,一台小型计算机掌握着项目的命脉。

菲格玛正好相反。完全基于浏览器的应用程序,无需安装下载,即可在所有操作系统(Windows、macOS、Linux)上打开浏览器,立即正常工作。

所有的项目都保存在云中,在手机上也可以随时随地看到。需要的时候直接扔共享链接就可以了。

Figma的另一个流行功能是在线协作。

我们要明白,埋头设计只是设计师工作内容的一部分。在整个产品设计过程中,设计师需要与产品经理/项目经理(PM)、开发人员、甲方等各需求方频繁交流,反复修改作品。这个过程往往是一个非常棘手的过程。设计师在设计图中仔细标注字体、大小、行高、跳跃效果等细节,然后反复打开软件、修改文件、修改“新作品(更改) (更改)。”要保存为,传递给版本控制服务器,通知相关人员审阅,等待新的意见。

麻烦又浪费时间。

在Figma中,PM可以实时回帖,开发人员可以直接查看和复制设计元素的代码,设计师可以立即更改新的要求,其效果届时可以出来。一个项目最多可以邀请500人,最多可以支持200人同时运营。200个鼠标在屏幕上来回移动,想想看,很刺激。

图片

Microsoft、Twitter、Github、Google、Airbnb、Uber .

但是在粉丝口中,Figma被称为“新一代设计神器”,是“最具革命性”的图形编辑应用程序之一。一言以蔽之,设计圈的未来属于Figma。

Adobe已经拥有许多设计工具,包括Photoshop、Illustrator和InDesign,他同意这种观点。不仅喜欢Figma产品,还喜欢Figma代表的“未来”。

02

高价收购俾格马,无可奈何,也是必然的

几乎垄断了设计界的Adobe在设计界的地位不断受到挑战。

2016年,在UX工具网站排行榜上,Sketch超越Photoshop,成为设计师们最受欢迎的设计工具。

Sketch安装包的体积只有Photoshop的4%,提供了一次性购买99美元的选项,购买的版本将继续使用。不花钱不要用PTOSOP。不可持续收入价格也达到239.88美元。

为了应对后起之秀的挑战,2016年Adobe推出了XD。经过几年的发展,目前市长/市场份额仅占Sketch的35%。这段时间没有看到好转,所以Adobe在宣传XD的时候明显缺乏干劲,在自己的官网上称XD为“Sketch的最佳替代品”。SKETCH在官网上直接回答。我来告诉你为什么设计师都选择Sketch而不选择Adobe XD。

图片

图片

Figma更出色。不仅不需要下载安装,还免费提供基本功能,只向专业用户和企业用户收费。分析师预计2022年Figma的收入将达到4亿美元,其中一些直接超过了Adobe的业务。甚至很多公司因为历史原因仍然在购买Adobe产品,但没有人使用,所以去购买了Figma。

可以看出,Adobe收购Figma是一个无奈的选择。但是无奈的背后也有必然性。

2013年,Adobe迎来了历史上最大的业务调整,彻底放弃了销售了10年并增长的Creative Suite系列产品,开始全面转向云订阅制,引起了巨大争议。

大多数人认为Adobe这个梭哈太冒险了,华尔街最聪明的分析师认为这样做的结果只是进一步压榨Adobe现有的1300万客户。但是十年后,Adobe Create Cloud用户增加了一倍以上。

Adobe的这次转型也被认为是企业转型的“教科书”。

但是服务在云中,但用户仍然需要将臃肿的软件下载到计算机上才能使用。这时Figma出现了。

Figma的起跑线比Adobe更远。创始人兼CEO Dylan Field最初的构想是创建一个完全工作的云设计软件。在2012年与一位投资者的对话中,Field谈到了当时新兴的Web GL技术。

WebGL在浏览器中实现了操作2D和3D图形的功能,当时20岁的Field认为是将设计软件从本地计算机迁移到云的时候了。

Figma的理念远远领先于Adobe的变革,也在当时最具前瞻性的投资者心中打鼓。毕竟当时浏览器打开多标签页电脑风扇就疯了。更不用说这些需要再加一次平面设计的耗能巨兽了。

但是十年后,Figma的成功也得到了证明。

显然,通过收购Figma成为Adobe历史上的又一次赌博。相似的经验、相似的理念、互补的能力,Figma似乎成为了Adobe的最佳继任者。

但是菲格玛登陆了,Adobe下水了。

03

Adobe面临的三个挑战

Adobe一再强调对此次收购的乐观展望,但接下来的两个问题需要Adobe给出答案。

第一个问题来自资本市场。投资者们关心的是,与10年前相比,这次变化是否太冒险了。Adobe和Figma目前的盈利能力,买卖能否回归本本,如何回归本本?

第二个问题来自用户,即Adobe衣食住行父母。用户关心的是,皮格玛被收购了,以后还能保持现在的口碑吗?而这是回答第一个问题的关键。

与买家和卖家的态度不同,设计师群体对此次收购的态度可以用“讨厌”和“担心”来形容。激进用户在Figma社区论坛上说:“Figma死了!”大喊。在社交网络上用国耻来表达态度。甚至Adobe的员工也感到“恶心”,愤怒地辞职了。

大多数设计师担心Adobe收到的Figma会沦为另一个Adobe家庭的成员。

在用户眼里,Figma和Adobe完全是两个极端:Figma轻薄、Adobe臃肿、Figma新潮、Adobe过时;Figma亲戚,Adobe阿曼;Figma很受欢迎,Adobe只会让人生气。

图片

设计师小级别表示担心,以后菲格玛不仅不能免费使用,还可以推出一系列付费战略。在他看来,这是Adobe的“传家宝”。

无论Adobe今后如何提交试卷,Figma都面临着商业以外的问题。由于美国制裁名单的存在,2022年3月,Figma宣布封锁中国企业用户,大疆、华为等大型工厂被切断。接着,中国大陆的竞争者宣布支持导入Figma文件。

就目前而言,切断中国企业并没有产生实质性的影响。Figma也表示,由于“临时”,对账户的访问被阻止,该账户下的所有文件都保持不变。但是,美国制裁名单一整天都没有被消除,有可能成为挂在中国企业和俾格玛头上的刀。

可以说,Figma的断交并没有给自己带来什么好处,也给了中国本土竞争对手难得的发展空间。

图片

图片:从IT橙色

对红杉资本寄予厚望的“蓝湖”已获得5轮近20亿元人民币的融资,成为获得融资最多的菲格玛在中国的竞拍品。此外,蓝湖还在2018年推出了主要的协同产品设计工具——Master Gook。Blue Lake表示,核心用户是设计师,因此更加注重界面及交互的美观,信奉“颜值、正义”。

高创投、蓝奇创投、SIG Hina亚洲,源资本将赌注押在更年轻的产品“即时设计”上。创始团队表示,即时设计的定位不是中国版的Figma,而是“不亚于Figma的综合体验的自主产品”。

万兴科技是主要提供消费者软件、智能硬件和互联网家庭安全解决方案的上市公司,2020年收购国内资深在线原型制作平台墨刀后,2021年内部孵化了在线设计协作平台“Pixso”,最近获得近1亿韩元融资。

虽然被媒体称为“Figma的学徒”,但国产同类型的软件显然不想被贴上“Figma的国产平台”的标签。无论是强调设计师的调性,还是强调产品经理的属性,都可以看到,各个团队都在努力创造差异化特征,正在寻找更适合中国用户和自己发展的道路。

Figma代表了未来设计平台的走向,这是以开放、云端、良好的社区氛围引领的活力和凝聚力。如果中国以后不想掉队,还必须开发能够与Figma抗衡的类似产品。

既然有Figma,中国开发者就要加油。

(申报)

相关文章
我们已经准备好了,你呢?
2024我们与您携手共赢,为您的企业形象保驾护航